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
>
广陵区民俗文化
广陵区十大民俗文化
1.
扬州剪纸
扬州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这反映了扬州剪纸的源远流长……
2.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它在清代初期即已形成。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二人至八九人分持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扬琴由及檀板、碟子、酒杯……
3.
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
4.
扬剧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
5.
扬州五亭食品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别样的名片,它可以是一朵花,一棵树,当然也可以是一只包子。在扬州,包子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片之一;如同这个古朴而新兴的城市一样,传统的扬州包子在新时期做出了新花样,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五亭包子”便是其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扬州五亭食品有限公司确立以现代科技促进扬州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的经……
6.
扬州木雕
扬州木雕发端于汉代,发展于唐宋,明清达到巅峰,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装饰性到艺术性的清晰的衍化过程。扬州盐商推崇精致文化、扬州画派标新立异的创作思想、扬州园林的盛甲天下、“扬州工”的崛起和繁盛,对扬州木雕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扬州木雕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扬州木雕是一种艺术和技术紧密……
7.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2003年列-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古琴于春秋战国时期便风行古扬州,至唐、宋渐显出地域风格与流派特征,至明末清初,徐常遇一代宗师的出现及由他编著的《澄鉴堂琴谱》问世……
8.
扬州竹刻
扬州竹刻艺术起源于西汉早期。经考证,扬州杨庙镇西汉墓出土的西汉竹刻《山水古柏图》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最好、由扬州人雕刻的艺术品实物。扬州早期的竹刻以皮雕为主,且受濮仲谦的影响甚深,属于写意类的作品。清代中期,皮雕渐趋精细。至咸丰以后,扬州著名书法家、画家、印家吴让之以刀代笔,参与竹刻艺术,他将金石……
9.
扬州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清宣统年间,前身是“富春花局”的“富春茶社”出现,经过多元化地对茶点进行改革创新,创造了独有的饮食文化,且一直延续至今。2008年,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富春茶社的前身是创建于1885年的“富春花局”。清宣统二年(1910年),“富春花局”创始人陈霭亭去世,其子……
10.
富春
扬州市服务公司的富春茶社是一座闻名中外的老店。1885年始为富春花局,由茶座起家,历经百年,形成了花、茶、点、菜、结合,色、香、味、形俱佳,闲、静、雅、适取胜的特色。它是维扬点菜的正宗代表。富春茶社的传统名点三丁包被评为名特食品,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千层油糕、翡翠烧卖被誉为“扬州双绝”。荠菜包……
走遍广陵区
扬州市民俗与文化
广陵区民俗文化
邗江区民俗文化
宝应县民俗文化
江都区民俗文化
高邮市民俗文化
仪征市民俗文化
全部广陵区民俗文化
广陵区地名网
搜索
全部广陵区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2642104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