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 > 广陵区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2003年列-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古琴于春秋战国时期便风行古扬州,至唐、宋渐显出地域风格与流派特征,至明末清初,徐常遇一代宗师的出现及由他编著的《澄鉴堂琴谱》问世,使广陵琴派日臻成熟。

广陵琴派在琴制、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史、琴韵、琴论、琴社、琴派等领域都独领- ,别具特色。它兼容性与独特性共存,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主张“海内为一家,南北无二派”; 传承性与开拓性并举,各代传人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均有新的建树。

广陵琴派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为美学标准,崇尚“清微淡远”,追求“洒脱、畅扬”的情趣。演奏中“重而不虚,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驰,若吟若揉,圆而无碍,以绰以注,断而复联”,具有“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其代表曲目有《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樵歌》《山居吟》《渔樵问答》等。

广陵派现存琴谱有20多种,以俆常遇父子编纂的《澄鉴堂琴谱》、徐祺父子编纂的《五知斋琴谱》、吴仕柏编纂的《自远堂琴谱》、秦维瀚编纂的《蕉庵琴谱》和释·空尘编纂的《枯木禅琴谱》“五大琴谱”最为卓著,影响广泛。1912年由孙绍陶主持创立的广陵琴社,对广陵琴学的研究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荐广陵区更多民俗文化
广陵区导航

下一篇:扬州民歌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