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盐城市 > 射阳县
制秤工艺

制秤工艺

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秤工艺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秤工艺》

制秤工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第一部分:概述

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制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传说有很多,一是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利用杠杆原理发明,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十六至十八世纪期间,西方商人进入中国以后,才有了磅秤。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蔡忠顺传承的制秤工艺,多用槽木,进口于马来西亚,因其木纹紧、有强度,保证了质量。制秤也有上好的用料,如红木、铁梨木、黄花梨等。

第二部分:表现形式

清末,蔡忠顺外祖父彭正永,从事木杆秤的制作,形成作坊,因用料的干燥,往往历时一年,流水作业。制秤的程序大致为:1、选取秤杆木料,用锯截成适当的长度。2、刨秤杆,达到合适的尺寸,将毛刺处清理干净,进行打光。3、定“叨口”,使用墨斗,在秤杆上弹出几条纵向等分墨线。4、按“叨子”,用钻子,测量找出三个“叨子”的位置,打出垂直的穿孔。5、铜皮包杆,将准备好的铜皮根据所需的尺寸剪裁,套在秤杆的端头上进行再修剪,为了美观,事先要对秤杆两端拟包裹铜皮的部位加工,使其直径略小于其余部位,并用钣锉稍作打磨。6、校秤定星,在秤杆上测定其距离,以两脚规分割并仔细标出星花位置。7、修整抛光,待着过色的秤杆完全风干后,对秤杆再进行最后一次抛光,让秤杆光润、上面的刻度即“星花”更易辨识。8、辅助工艺,打制铁秤钩,并安装。

第三部分:传承发展

蔡忠顺外祖父彭正永,祖籍建湖县上岗镇岗北村,祖传几代以制造木杆秤行业为生,战乱时代,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吃住都在船上,盐阜地区各乡镇都留下他的足迹。期间,木杆秤制造手艺传给蔡忠顺二舅彭明、三舅彭大余、四舅彭朋,现唯有其四舅彭朋健在,居住在滨海县东坎镇鱼市口。蔡忠顺父亲蔡华,原名蔡昌岭,拜蔡忠顺三外祖父彭正才为师,出师后和蔡忠顺母亲成家,一直以此为生。合德镇解放,蔡忠顺父亲开设“蔡隆兴秤店”,位于合德镇原来桥南街。1952年成立了五金社,带股入社,58年大跃进转为大同机械厂,后来撤厂建社,成了合德五金衡器社。蔡忠顺,现年72岁,1962年初中毕业随父进社,走上了制造木杆秤和衡器检修行业。多次参加过省市技术比赛和技术考核,对衡器技术较有研究,在《计量工作》、《计量报》等刊物有文章发表,省电视台科学宫第一期节目拍摄过介绍短片。

第四部分:保护计划

作为盐阜地区木杆秤制造技艺传人的蔡忠顺,先后带出了20多位制秤徒弟,这一传统技艺虽然脱离了交易市场的空间,但仍能够延续。作为保护单位,射阳县文化馆积极推广他的宣传力度,推选他为首届射阳“文化工匠”,指派专人对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进行收集整理,设立了专人管理档案,并多次挑选出有代表性作品在各类“非遗”活动中进行展示。自制秤工艺初步确立为保护项目以来,县文广新局组织人员多次登门进行进一步论证挖掘,鼓励传承人创作加工,并对自身的学艺传承经历进行再度整理。通过完善,已经达到“非遗”保护的预期目标,即将印制成传承人的艺术人生和作品集,为参加对外艺术交流,努力传递着社会正能量,起到了更为务实的作用。

推荐射阳县更多民俗文化
射阳县导航

下一篇:里下河糖塑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