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淮阴区
渔沟花鼓会

渔沟花鼓会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渔沟花鼓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渔沟花鼓会

历史沿革及分布

渔沟镇,因鱼多水多,渔翁汇集而得名。古时渔沟水道纵横交错,交通便捷,是北上晋京的必经之地。于是商贾云集,文人荟萃,成为有名的千年古镇。商业的繁盛,文人的汇集,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花鼓会等民间艺术的诞生和发展。

渔沟花鼓会是一种以说唱为主伴以舞蹈的集体表演形式,在渔沟镇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流传广泛。传说渔沟花鼓会起源于秦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有据可考的历史有一百余年,史料记载,清代晚期,渔沟一带的花鼓会表演极为兴盛。

基本内容

渔沟花鼓会兴起的初期,表演内容多以道教故事为主,宣扬出世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故事和出世思想逐渐失去市场,退出舞台,花鼓会亦演变为更合乎底层劳苦大众的口味,多以表现生产生活场景和民间故事为主的艺术形式。

花鼓会多在重大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以及庙会、婚庆或治丧期间演出。对表演场地没有严格要求,在庙会、乡村集镇、场头田边、农家院落都可表演。

花鼓会的伴奏乐器原以渔鼓为主,现已改为腰鼓,并配以二胡、三弦、锁呐等传统民族乐器。整个表演在锣鼓点声中拉开序幕,演员分头棒、二棒、三棒等,逐对上场,最少一般不低于8对,最多可达16对。人物有渔夫、樵夫、农夫、书生、和尚等,表演有说、有唱、有舞,说唱的内容主要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故事。舞蹈主要是模仿生产生活场景,如捕鱼、砍柴、耕地、扑蝶等。在伴奏的音乐曲调方面,多采用具有浓厚苏北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如:《九连环》、《四季游春》、《八段锦》、《五更梳妆台》等。

​​​​​​​渔沟花鼓会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说唱内容丰富多彩,整个表演充分体现了淮阴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善良、战胜困难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场景的典型写照,对于研究淮阴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演变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推荐淮阴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花鼓也感兴趣:
淮阴区导航

下一篇: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