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
>
如东市民俗文化
如东市十大民俗文化
1.
提线木偶制作技艺
提线木偶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据如皋县志记载,当地的木偶戏活动始于清代咸丰年间。而当时如东系如皋县的东乡,老艺人们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二十世纪40年代),如东就有10多个木偶班子,最知名的就是颜家班。如东的颜家班外祖以上五代,都是唱木偶戏的。张志发的母……
2.
钟馗戏蝠
钟馗,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相传唐明皇于病时梦见一大鬼提一小鬼啖之。上问之,自称名钟馗,生前应武举因貌丑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即愈,遂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像,这是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故事。钟馗之像五代时悬于除夕,后来民间多悬于端午,说是能打鬼和驱除邪祟。在一些民俗中,钟馗的形象……
3.
跳马伕
跳马伕,汉族祭祀舞蹈,流传于江苏如东一带,是祭祀他们所信奉的都天王爷时跳的舞蹈。参加者手持马扦(长的针状物)象征马桩,身挂用于马具上的马铃,把自己比作是供神使役的马,行进中进两脚不停地跳动,马铃声铿锵作响,以此虔诚的心理求神保佑。都天王爷的诞辰日,乡民们抬着都天王爷的神驾(放着神像的轿子)出巡,参加……
4.
曹瘦脸儿故事
曹瘦脸儿故事曹瘦脸儿是如东境内老少妇孺皆知的机智人物,其帮助贫苦劳动群众“打官司”的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代代相因。《曹瘦脸儿的故事》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赵志毅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集,全书收入曹瘦脸儿打官司的民间故事近100则,20万字。故事以“打官司”为其特色,饱含地方民俗风情和地方语言特色,行……
5.
马塘锣鼓
马塘锣鼓,南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清代中后期,如东马塘地区萌生了一种以“心堂”(堂锣、堂鼓)为主进行演奏的锣鼓。起初只有四五人演奏,节奏也比较单纯。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塘锣鼓由单锣、单鼓发展成双锣双鼓、多锣多鼓演奏;由起初的四五人发展成多人一起演奏;由开始的“心”、……
6.
新店山歌
新店山歌,南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新店山歌流传范围以如东新店为中心,扩展到通州石港、岔河、五窑等地。山歌曲调有“薅草山歌”、“耥秧山歌”、“车水号子”、“积肥号子”、“挑泥号子”、“推水号子”、“拾狗屎号子”等。每年5至10月,是唱新店山歌的盛期,农民边劳动边哼山……
7.
泼花篮
泼花篮,南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泼花篮》为如东丰利灯彩与“肩挑”技艺相结合的民间舞蹈。产生于清嘉庆年间,《泼花篮》取材于佛经故事中的“天女散花”。据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说法,感动上天,天花纷纷坠落。《维摩经•观众生品》亦有:“维摩室中一天女,以……
8.
浒澪花鼓
浒澪花鼓,又称下洋花鼓,流传在江苏如东西北浒澪一带。浒澪花鼓是一种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舞结合的民间艺术。相传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一批安徽移民随太平军沿长江东下来到江苏沿海的西下洋地区(今如东浒澪),他们带来了安徽的民间花鼓艺术,当地的民间艺人把安徽花鼓和当地的民间小调结合起来,形成了浒澪花鼓。浒澪花……
9.
如东面塑
如东面塑,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如东面塑是用手工捏塑面团制成各种人物、动物、花鸟等工艺品。早在宋代,我国已有用面塑塑造佛像的历史。明清时代,民间办喜事有面塑喜糕、喜果;生日喜庆、祝寿有面塑寿糕、寿桃、寿星;家人去世办丧事有面塑神像,摆放棺木之前,为亡灵招魂;小孩……
10.
空竹制作技艺
空竹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空竹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抖空竹在中国文化渊源中既古老又新鲜,是深得人民大众喜爱的一种集娱乐、健身、表演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同时制作精美的空竹作为手工艺品,又具有收藏价值。传统竹木空竹为手工制作,共有17个步骤(……
走遍如东市
南通市民俗与文化
如皋市民俗文化
崇川区民俗文化
海安市民俗文化
通州区民俗文化
如东市民俗文化
海门区民俗文化
启东市民俗文化
全部如东市民俗文化
如东市地名网
全部如东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