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民俗文化
南通市十大民俗文化
1.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该项目遍及南通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随着……
2.
海门山歌
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传统戏剧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2008年6月,江苏省海门市申报的“”海门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遗产序号:593Ⅱ-94。海门山歌剧的演出范围除了……
3.
南通色织土布技艺
江苏省南通市,滨江濒海,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自明代起就是中国著名的棉产区。数百年来,当地农民男耕女织,“家家习为恒业”,史有“木棉花布之产甲诸郡”之称。19世纪末,南通色织土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独特的工艺印染以及粗厚坚牢、经洗耐着的特性享誉海内外,成为地方一大特产。20世纪初,南通色织土布获得空前……
4.
如东面塑
如东面塑,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如东面塑是用手工捏塑面团制成各种人物、动物、花鸟等工艺品。早在宋代,我国已有用面塑塑造佛像的历史。明清时代,民间办喜事有面塑喜糕、喜果;生日喜庆、祝寿有面塑寿糕、寿桃、寿星;家人去世办丧事有面塑神像,摆放棺木之前,为亡灵招魂;小孩……
5.
如皋盆景蟠扎技艺
如皋盆景制作技艺,盆景造型以树形的“两弯半”为特征,是汉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园林艺术的珍品。通派盆景以南通为中心,包括周围各县尤以如皋一带为重。南通地区盆景的起源有文字和实物记载始于宋,宋代教育家胡安定记录如皋的一盆“蛟龙穿云”古柏盆景,距今已有900多年。南通盆景园保存的桧柏盆景树龄已经有600……
6.
南通古典家具仿旧技艺
南通古典家具仿旧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南通古典家具仿旧技艺,首先是古典家具的制作,而后表面再作旧处理,实际上就是文物复修的工艺。所谓古典家具,就是指仿制明代和清代早期的具有“某一特定造型风格”的硬木家具。这个时期的硬木家具多出自皇宫贵胄与文人殷实之家,从选……
7.
南通扎染技艺
南通扎染技艺扎染,古称“绞缬”。“缬”者,指有花纹的织物。染缬的用料多为丝绸、棉布。操作程序精细至极,耗工耗时甚多,加上用于染缬的丝绸底价甚高,整体价格昂贵。旧时,产品多为大内嫔妃宫娥、皇亲国戚及官宦富……
8.
盆景技艺(如皋盆景)
盆景技艺(如皋盆景),江苏省如皋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皋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七大流派之一。如皋盆景起始于北宋,发展于明清,鼎盛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如皋盆景以蟠扎为主,辅之以修剪,称为扎景,选取桧柏类、罗汉松、五针松、紫杉、黄杨、六月雪为主要素材,因树造型。蟠扎使用的棕丝经……
9.
玉木镶嵌家具制作技艺
玉木镶嵌家具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金丝楠是楠木中的王者,金丝楠木家具上镶嵌了玉件,既有木质细腻,光下金丝万缕的精美,又有玉的清淡高雅的富贵气质。因此,无论与简约的明式做工,还是与清代的精雕细刻相配,都能恰到好处,美不胜收。如著名……
10.
如皋酱油酿造技艺
如皋酱油酿造技艺,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如皋酱油酿造技艺,千年工艺,百年传承。如皋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富晒的水土是古法酿造酱油传统工艺实施的极佳地域。如皋酱油酿造技艺,源于先民在如皋成陆之初,就从中原带来种植大豆的技术和制作酱……
走遍南通市
江苏省民俗与文化
如皋市民俗与文化
崇川区民俗与文化
海安市民俗与文化
通州区民俗与文化
如东市民俗与文化
海门区民俗与文化
启东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南通市民俗文化
南通市地名网
全部南通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