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淮阴区
吴承恩与《西游记》传说

吴承恩与《西游记》传说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承恩与《西游记》传说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承恩与《西游记》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传说渊源

《西游记》中主人公的原型是唐贞观年间赴天竺(今印度)学习佛学的僧人玄奘(公元602年~664年)。玄奘自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一作贞观三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开始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来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天竺。十九年后,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僧人翻译梵文经卷,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还与弟子共撰《大唐西域记》。待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问世后,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基本内容与价值

“吴承恩与《西游记》传说”主要流布于淮安地区,以楚州区最盛。

吴承恩(公元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的家庭。父吴锐,字廷器,做过一段时间的官吏,后被贬,改而经商。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自幼聪慧,《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景凄凉。

吴承恩除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尝爱- 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吴承恩每日游走在这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淮安地区广泛流传的猴形水神巫支祁的故事及大圣堂、大圣桥等古迹,以及自唐玄奘西行以来,演变出不少以此为蓝本的唐僧取经的故事,经历代加工补充,在吴承恩生活的时期,已形成了基本具备《西游记》雏形的评话和杂剧等,如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和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杂剧,为吴承恩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吴承恩经过多次失败的科举考试后,原有的政治抱负消失殆尽,失去了对仕途的兴趣,转而醉心于文学创作。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将历代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最终使之成为一部极具文学价值,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长篇巨著——《西游记》。

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佚。据记载吴承恩创作的志怪小说集《禹鼎记》早已失传,目前遗留下来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是后人辑录的。

“吴承恩与《西游记》传说”,对于研究吴承恩的生平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传说相关

吴承恩,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西游记》作者,其故居,坐落在淮安楚州区河下古镇的打铜巷巷尾。

吴承恩故居原屋毁于抗日战争,1982年为纪念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迎接全国首次《西游记》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淮安市人民政府(现楚州区人民政府)在吴宅旧址复建了吴承恩故居。故居前一部分为生活起居区,占地面积9875.55平方米,院墙东西30米,南北100米,内有吴承恩的书房“射阳簃”2间,吴承恩自己住房3间,堂屋3间,父母住房即吴承恩诞生地3间,廂房3间,回廊34米,建筑面积为392.77平方米。

推荐淮阴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传说也感兴趣:
淮阴区导航

下一篇:淮阴妈祖传说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