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市 > 虹口区
瓷刻艺术

瓷刻艺术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瓷刻艺术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瓷刻艺术始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是在上釉烧成的素色瓷器上,用刀具镂刻书、画作品的一种工艺美术制品。雕刻内容有人物、花鸟、山水等,作品构图清新,线条流畅,刻画的人物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制作过程是:先用刀尖刻出点线,再涂墨上蜡,即在瓷面上出现山水、花鸟等画面或各种书体的字迹,既保持了传统的书、画风格,又发挥了晶莹光洁的瓷面特色,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且经久不泯。

瓷刻最早源于民间,明末清初已有了专门从事陶瓷雕刻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当时并没引起世人的关注。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统治者御用的需要,朝廷特意设置了“造办处”,制作了很多优秀的瓷刻作品。清末时造办处解散,部分瓷刻艺人寓居上海,该技艺得以在上海传承。瓷刻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冲刻,另一种是手刻,前者容易表现金石味,后者容易表现线条的流动飘逸。但两者均需作者有较深厚的书画功底,而且更需要作者吸取金石篆刻的用刀方法,有握刀錾刻、以刀代笔的技巧。

经过多年不断挖掘、探索、反复试验,上海瓷刻艺人将独特的雕、刻、磨、皴、擦、染等方法,开创性地运用到大型插屏之类的作品中,再配以红木镜框,使之既有艺术欣赏性,又有一定的实用性,从而一展瓷刻新风。

推荐虹口区更多民俗文化
虹口区导航

下一篇:建筑微雕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