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黔南州 > 贵定县
布依山歌十八调

布依山歌十八调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山歌十八调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山歌十八调流传于贵州省贵定县布依族聚居地,也称为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就是指同一首歌词,可以用十八种不同的曲调来演唱。

贵定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处苗岭北坡,苗岭山脉中段横跨县境南部。境内多民族杂居,布依族是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为土著民族,在这繁衍生息了上千年,有着厚重的历史。布依族有语言而无文字,作为古“百越”部落的一支,很早就繁衍生息在贵州高原,布依山歌作为这支土著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其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而产生和发展的。据清末编修的《贵定县志稿》记载:“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贵定最早建宾化县于今大平伐长官司(今抱管乡境内)等重大庆典或祭祀活动中,夷人(即今布依族)山歌就以其丰富多样的曲调尽情展演……”。由此可见,布依山歌(夷人山歌)至少是在“隋开皇元年”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的。“以其丰富多样的曲调尽情展演”一句,说明“隋开皇元年”之前就已经形成的布依山歌,演唱的曲调也不止一种。由此推断,贵定布依山歌十八调应该发祥于今抱管乡境内,流传分布于以抱管乡为中心的各大小布依族村寨。布依山歌十八调的发祥地云雾山是唐、宋、元、明、清五朝贡品云雾茶的出产地,自古商贾云集,农耕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强烈碰撞后很容易得到有机的融会,作为土著民族,布依山歌便也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因为生活的需要,这支民族还得不断的迁徙和分支,山歌曲调也就在这样的不断迁徙和分支过程中渐渐变异和创新,“九板十三腔十八调”便在这样的变异和创新中慢慢形成而流传下来。

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具体为:九板指直板、回板、单板、复板、平板、绕板、升板、降板和花板;十三腔:平伐腔、羊场腔、窑上腔、江洲腔、摆忙腔、本底腔、昌明腔、旧治腔、沿山腔、定南腔、新巴腔、洛北河腔和马场河腔;十八调:花调、哥(妹)乐乐调、哥(妹)哟调、水调、灯箩调、米扬花调、大土调、本底调、溜溜调、迎合调、尖溜溜调、溜菊花调、哟哈以调、哟喂调、艳山花调、呀呀依调、梁祝调和红花开调。

现已知传承谱系:罗刘氏(第7代)→罗高氏(第8代)、罗谭氏(第9代)→耿文福(第10代)→耿文仁、叶方慧、胡敏涓、罗有玉、罗仙贤、罗成群等(第11代)。

布依山歌十八调在演唱一些礼俗歌时,需要好几种曲调交替对唱完成,每一种“调”并不是很单一、很机械地只属于一“腔”一“板”,而是根据曲调本身的属性和特征,归属于多个“腔”多个“板”,这样,既活跃和烘托现场气氛,又显示演唱者的功底,是布依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一种交流感情、互诉衷肠、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已传承和发展了上千年,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深深刻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烙印,对研究古代道德伦理、文学音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布依族自古只有语言而无文字,传承单靠口传心授,加之民间歌师普遍存在“留一手”的错误思想,所以时至今日,还能把这“十八调”全部唱完并能正确说出“九板”是哪九板、“十三腔”是哪十三腔、“十八调”是哪十八调、哪种“调”属于哪一腔哪一板的民间歌师,是少之又少,同时,受时代传媒和现代文化的影响,广大农村青年的文化娱乐兴趣已经转移,就是布依山歌都很少有人愿意学、愿意唱了,更不要说唱“十八调”、知“十三腔”、懂“九板”了。

推荐贵定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山歌也感兴趣:
贵定县导航

下一篇:赤水河船工号子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