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宿豫区
大兴旱船

大兴旱船

一、简介

“旱船”本意陆地上的船,因其外观妆扮花俏又常称“花船”。跑旱船(或玩花船)是江苏省宿迁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大兴旱船最具代表性,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大旱年间当地百姓祭祀求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蕴含了当地群众对往日渔民生活的怀旧。大兴旱船分单船、双船和多船表演,以舞为主、说唱为辅,形象地塑造行船时的动作情景。因其唱词诙谐,表演滑稽,场面热闹而倍受当地群众喜爱。

二、历史渊源

大兴旱船伴随着宿迁的庙会、乡会、民俗节日,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民间文艺形式,其历史悠久,传播广泛。

据史料记载,明朝以前,在宿迁城东约20公里的大兴一带,北有白鹿湖、南有仓基湖,水网密集,泛舟捕鱼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生活。明末清初,仓基湖因黄河泛滥渐淤成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总河督靳辅疏浚陆塘河(大兴镇西),白鹿湖干涸成陆,地域环境的变化,彻底改变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时常效仿当年泛舟两湖的有趣情景,玩旱船已渐渐成了他们劳动之余的娱乐方式。自光绪元年(1875年)起,宿迁连续三年严重干旱,当地群众又把跑旱船作为祭祀求雨的一种形式。

大兴旱船在长期发展中,不断融入了“浅船”、“撬船”、“顶船”等生活化动作,丰富了表演内容。每当逢年过节,乡会渔民的后裔组成旱船队,向大户人家拜年贺岁。清嘉庆年间(1796-1820),大兴旱船艺人陈二(名子不详)进城经商,利用闲暇时间组建以旱船表演为主的“关口会”,随后,城内各会相继建立,每逢春节、元宵节、城隍庙会,各会全部出动,旱船班子进城并到周边地区表演,有“卓圩(与大兴相邻)旱船扯大蓬”之说。

民国十四年(1925年),城内各会旱船表演日趋成熟,在原有“出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四门亭”。每年从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八,大兴的旱船班子都要进城与县城及城郊的班子进行表演,展开竞技,场面壮观,城镇数十里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观看。

新中国建立后,旱船舞蹈动作和唱腔被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表演中增加了“船帮子”、“篙拐子”、“丑婆”等角色。如今,大兴旱船的表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创新。它以弘扬主旋律,倡导新风尚为主要表现内容,表演形式上从传统的一船表演,发展到多船表演。人物活泼、动作夸张、热情奔放、幽默诙谐,深受群众欢迎。

三、表演特点

大兴旱船在表演中角色分工简单,一般每只船由4个人组成,1名年轻貌美的姑娘或媳妇担当“船芯子”,船的左侧2人,分别妆扮老汉和篙拐子,右侧1人妆扮丑婆,一手挎提篮一手拿着蒲扇。后来在表演中增加了数名“船帮子”,以烘托表演气氛,“篙拐子”与“老汉”角色也变成1人兼演,“丑婆”由男性反串扮演,装束上多显滑稽搞笑。表演步法灵活多变,常把行船的各个环节动作,进行夸张。表演中“篙拐子”为头,各种招式、花样的变化都有约定,基本舞步为“十字步”、“碎步”、“垫步”、“弓箭步”、“趾步”、“矮步”、“挪步”等。

“船芯子”进船后,用背带将船身背起扎牢,双手用力少许扶握船框,船身便于作前行、后退或旋转运动。表演内容及台词多为一些家庭中的公婆、儿媳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趣事。过去宿迁城内各会玩旱船“出子”各有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番子”,表演时间约为20分钟。

1、“开船”又名“起船”。锣鼓声中开船,会旗在前,锣鼓随后。“篙拐子”和“老汉”在船左侧,“丑婆”在船右侧,行至广场。“篙拐子”手持五尺竹篙做撑船动作圆场,也叫“边撑”、“打场子”。“船芯子”碎步圆场,二人配合默契。

2、“荡船”。“篙拐子”手持竹篙撑船变摇橹状。随着旱船剧终,二人“十字步”荡船,锣鼓停,“老汉”、“丑婆”上场插料打诨,引众人发笑。随后,由“船芯子”演唱或多人对唱、插其曲调为淮红调。演唱曲牌如:[四季游春]、[虞美佳人]、[小五更]、[八段锦]、[扣百子]等。伴奏乐器主要有四胡和二胡,并有专人敲击小瓷碟、打板,来把握演唱节奏。

3、“浅船”。“老汉”和“丑婆”说唱毕,令船快行,众人随旱船圆场一周。“篙拐子”与“船芯子”依次下蹲,又称“大小波浪”。这时,“篙拐子”打手式或用竹篙向锣鼓手暗示,锣鼓声嘎然而止,船搁浅。“老汉”、“丑婆”、“篙拐子”相互指责,作无可奈何状。片刻,众人离船跳水,齐心撬船、顶船,使其进入航道。

4、“四门斗”。圆场一周后,“老汉”、“丑婆”暂退场,“篙拐子”与“船芯子”跑“十字”阵形。二人相对,按东南西北方位“十位”阵形“对冲”,又称“攮浪”、“戆浪”。之后,“篙拐子”“鲤鱼打挺”接做“鹞子大翻身”。这时,旱船原地“打漩”转圈,又称“老虎崴窝”。最后,“篙拐子”在原地连续篙转圈,旱船围绕“篙拐子”作倾斜状圆周运动。当“篙拐子”用篙“撩水”时,旱船在原地连续旋转数圈。

5、“三叩首”。“老汉”、“丑婆”上场圆场一周,锣鼓停,二人分别说“恭喜发财”、“新年大吉”等“拜门辞”,说毕,锣鼓声出,旱船急向前行,船头点地为拜。如此“三拜”后圆场一周,一行人依次退场。

四、道具及伴奏

跑旱船的道具主要是旱船,它是用秆秸、细竹竿、竹篾、麻绳等材料扎成的船框架,船亭顶端多为四方形(也有椭圆形),装饰为色泽鲜艳绸花或纸花,船身用绸布围起,船长2-3米、宽1.5米左右、高1.8米左右。另外,以2米左右的细竹竿作为船篙,角色中人物根据需要有的佩戴头巾、礼帽、扇子或挎篮等。

伴奏乐器:大鼓、大锣、大镣、小镣、小锣、小铛、梆鼓。锣鼓点式有:[急急风]、[慢长锣]、[游西湖]、[太平春]、[醉八仙]、[青果湖]、[双富贵]等。

五、演员服饰

“船芯子”身着水红衣裤,戴假发,盘头留篡儿戴花。

“篙拐子”身穿蓝布长衫,腰扎红布带,头戴礼帽,手持五尺细竹

“老汉”头顶破礼帽,身穿深灰色长衫,右手持可开可合破油纸伞,左手持长杆烟袋起。

“丑婆”头戴黑绒帽,上身穿蓝色左大襟褂,下身穿黑身大腰裤,束裤脚,右手持戴花蒲扇:左手拎竹编小花蓝。

六、传承人

大兴旱船是宿迁旱船的典型代表,在宿迁地区广泛存在和传播。自清康熙以来,经历了八代传承,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并涌现出许多代表性的传承人,他们有清嘉庆年间陈二(“关口会”大领);清同治年间的吴景斋;清光绪年间的陈士贤;民国时期的钱祥、柴长庆(大兴旱船班子队长)、陈加棠(城郊旱船班子队长)以及解放后的李占魁、傅锦佩(大兴旱船班子队长)、陈友祥、刘汉杰、于庆堂、鲍树光、罗绪文、于洪南等。

罗绪文,男,65岁,宿豫区大兴镇大兴居委会二组,农民。中学毕业后就从事民间文化编导演艺术工作,曾编写演小品《查线》、《接公公》、《嫁公公》、《重拍结婚照》等参加省市文艺会演,并多次获奖。大兴旱船表演通过他精心的挖掘整理、编排与导演,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又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在市、区民间文艺汇演中又荣获一等奖。该同志被省文化厅评为江苏省文化明星,多次受市、区政府表彰并授予市、区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

推荐宿豫区更多民俗文化
宿豫区导航

下一篇:苏北大鼓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