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
>
合肥市民俗文化
合肥市十大民俗文化
1.
巢湖民歌
巢湖市位于皖中,襟江环湖,境内有距今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巢湖人爱唱、爱编民歌。“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使聪慧的歌唱者可以见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干什么活唱什么……
2.
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庐剧的……
3.
纸笺加工技艺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安徽省合肥市,流传着的纸笺加工技艺,是传统造纸工艺在技术上的延伸和发展,在历史上承载着书法、绘画艺术,并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纸笺加工技艺就是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将原手抄原……
4.
肥东洋蛇灯
洋蛇灯所在区域为肥东县解集乡大邵村。大邵村位于东山山沿,村风淳厚,民风纯朴。相传元末明初,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破孩,在一山洞栖息。正好遇到明兵追赶元兵,元兵也到山洞藏身,见婆媳二人,欲图不轨,这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惊散逃遁。婆媳……
5.
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
传统加工纸工艺是我国造纸发展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古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造纸发展史上亦具一定地位。既使在现当代,仍然是书法、绘画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传统加工纸就是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将原手抄原纸(生纸)做成加工纸,目的是为……
6.
黄梅戏(省黄梅戏剧院)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主要流布于安徽省皖西南广大地区。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皖剧”,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
7.
庐阳梅花针灸
庐阳梅花针灸,又称“梅花派”、“周氏梅花针灸学派”,是全国著名的中医针灸流派,在中医“治未病”和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积累了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具有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门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具有近300年的历史,迄今已传承9代。庐阳梅花针灸在灸具灸法、针法、时间针灸学、脉学、刺血、埋线、火针等方面独具……
8.
火笔画
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画而成,很有特色。火笔画是安徽合肥的名工艺品。火笔画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画而成,很有特色。竹簧雕刻在竹簧上刻画花鸟、人物、山水,表面……
9.
张氏大洪拳
张氏大洪拳是集内外家与一体的一个拳术门派,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演练时扎实稳慢,发力配合呼吸,以气催力。步型主要有丁弓步、丁云步、弓步三种,步法以蛙行步为主,腿多铲、缠,手型多为鸡爪掌,手法要求:出拳以肩出为主,阳爪多出于腰,阴爪多出于肩,善于撸袖出爪。因而此拳宜于防身健身。自光绪六年张氏大洪拳第一代……
10.
牛门洪拳
牛门洪拳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创始人为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牛官堡村人。清末,牛官堡村先后出现两位德艺双馨的武林高手,一位是牛翰章,一位是牛洪川,两位大师晚年返乡设馆授徒,最后形成了今天的“牛门洪拳”。牛翰章自幼从家父习武(家父乃清代武举),后又外出拜师,返乡时已练就“铁布衫”、“金钟罩”之功。先是从……
走遍合肥市
安徽省民俗与文化
巢湖市民俗与文化
庐江县民俗与文化
长丰县民俗与文化
瑶海区民俗与文化
庐阳区民俗与文化
肥西县民俗与文化
肥东县民俗与文化
包河区民俗与文化
蜀山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合肥市民俗文化
合肥市地名网
全部合肥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