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海安市民俗文化
海安市十大民俗文化
1.
角斜灯彩
灯彩(角斜灯彩),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灯彩,又叫“花灯”,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它与流传民间的元宵赏灯习俗密切相连。据考证元宵赏灯始于西汉,盛于隋唐,明清尤为风行。南通灯彩的造型强调了“神似”,具有中国传统灯彩艺术的原始特征,不强调作品的过于精细,而展示其作品的形……
2.
里下河小方糕制作技艺
里下河小方糕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里下河小方糕以糯米粉、籼米粉拌兑,用“糕箱”筛粉成型,再经沸水蒸制而成,独具地域特色,主要流传于海安里下河及其周边地区,但西不过曲塘、东不过如东、南不过如皋、北不过东台,已有数百年历史。里下河小方糕为底宽4厘米左右见方……
3.
海安莲花落
莲花落莲花落,俗称“落子”、“打莲花”。是曲艺艺术样式中的说唱文艺。莲花落的道具是三块竹片,其中两块的顶端装有两根约为两公分左右的竹柱,竹柱上安有一朵莲花和两枚可以上下跳动的铜线;另一块竹片两侧均为锯齿……
4.
糯米陈酒酿制技艺
酿造酒酿造技艺(糯米陈酒酿制技艺)扩展清道光十年(1830),无锡高车渡商人蒋文枢来到海安开办蒋鼎新酱园,研制出糯米陈酒,世袭五代至玄孙蒋士达、酿酒大师张正华。1956年,蒋鼎新酱园实行公私合营,易名海……
5.
海安苍龙舞
海安苍龙舞初为布衣“草龙”,属兼有娱神、娱人功能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有《海陵竹枝词》记载之“秋来七月刚三十,地藏清超佛力深。到晚荷花灯一路,草龙蜿蜓布街心”及民间艺人王元弼(1908-1984)对海安民间文艺素有“东花鼓、西苍龙、莲花小调在渔船”之追忆为证。该龙舞之龙具小巧精致,全长2米许,……
6.
龙舞(海安罗汉龙)
龙舞(海安罗汉龙)扩展海安罗汉龙又名“丁家龙”,为海安北郊丁姓之家传龙舞。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海陵竹枝词》记有“时逢亢旱恐为灾,人把灵官到处抬,二十一坊人似织,灵官无处不抬来”,并“土人凡遇……
7.
南通扎染技艺
南通扎染技艺扎染,古称“绞缬”。“缬”者,指有花纹的织物。染缬的用料多为丝绸、棉布。操作程序精细至极,耗工耗时甚多,加上用于染缬的丝绸底价甚高,整体价格昂贵。旧时,产品多为大内嫔妃宫娥、皇亲国戚及官宦富……
8.
海安勾针技艺
南通勾针技艺勾针线编,是指使用“勾针”为工具,以棉线、毛线、丝线、现在发展到化纤线等不同质地的线为原料,编织而成的民间工艺品。这类勾针工艺艺品,历经了一个从发髻网、发罩(又称压发帽),到桌布、沙发套花边……
9.
海安剪纸
剪纸(海安剪纸),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中国民间剪纸起源于东汉,是一种镂空艺术。南通剪纸历史悠久,从青墩文化系列流传至今,家谱剪纸有据可证的,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南通剪纸在剪纸行业……
10.
里下河号子
里下河号子,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号子,是劳动者参与劳作活动的过程之中,迸发出来的吆喝之声,其音调无一不受一方水土、一方人群个性特征的影响。里下河号子的流传区域主要在苏北里下河河南缘、通扬河以北、串场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域的人群构成,有青墩土著的后裔,有来自……
走遍海安市
南通市民俗与文化
如皋市民俗文化
崇川区民俗文化
海安市民俗文化
通州区民俗文化
如东市民俗文化
海门区民俗文化
启东市民俗文化
全部海安市民俗文化
海安市地名网
全部海安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