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鄠邑区
户县曲子

户县曲子

户县曲子,也叫“眉户”,俗称“迷胡”、“曲子戏”,文人学士称之为“清曲”。盛行于西安和关中地区,陕南、陕北也广为流行,是西安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

“曲子戏”源于隋唐时期的清曲和宋代的曲子,已有1400余年历史。形成的确切时间很难考证,大约在明、清时期。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已经出现正式演出班社,大多与秦腔同台演出,民间称为“风搅雪”。其形成主要经过家儿戏和舞台戏两个发展阶段。家儿戏为“自乐会”、“念曲子”、“地摊子”和“板凳曲子”的坐班清唱形式。分为二类:一是清客曲子,系文人雅士茶余酒后娱乐消遣所唱,词曲比较典雅;一是江湖曲子,是民间的一种娱乐和艺人们坐摊卖唱的形式,多反映的是通俗的民间生活内容。同时还吸收了秦腔戏的许多艺术表现手法和演出剧目。随着历史的发展,迷胡戏除沿袭“清曲”和“曲子”时期的围桌坐唱、地摊演出“板凳曲子”的表演形式外,逐渐发展为以舞台演出为主要的表演形式。开始演出的剧目以两小、三小戏为主,剧目的角色行当、故事情节、表现艺术手法都比较简单。与秦腔等大型剧种同台演出以后,移植了许多大型剧目,使其发展成为一个行当齐全,剧目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的大型剧种。迷胡演出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20世纪60年代挖掘整理收存的传统剧目就有520余本。其唱腔音乐属于曲牌体系的音乐体系,由长短不等的词句构成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形式,共有72大调,36小调。大调的结构比较完整,有较强的戏剧性,小调的结构多近于民歌小调之类。迷胡所用乐器有文场和武场之别。文场原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随着迷胡戏的发展演变,后加入了杨琴、二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一部分中西管乐;武场打击乐基本与秦腔等大型剧种相同,有鼓板,牙子、大小锣、铙钹、铰子、梆子、碰铃等。

推荐鄠邑区更多民俗文化
鄠邑区导航

下一篇:谷子磑芦席编织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