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天柱
宗祠文化习俗

宗祠文化习俗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祠文化习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北部地区的宗祠文化是侗族款文化、苗族议樃文化和汉族宗族文化相接合的产物,其中以天柱县宗祠文化习俗为主要代表。全县16个乡镇都有宗祠,宗祠以清水江下游的坌处、远口、白市、瓮洞四个镇,江东和社学乡居多,白市镇的新舟村和社学乡有宗祠群三座以上。天柱县位于贵州省最东部,与湖南省的靖州、会同、芷江、新晃县及黔东南州的三穗、剑河、锦屏县接壤。东抵湖南省、会同、芷江县、南界靖州、锦屏县,西接锦平与剑河县,北抵三穗、新晃县。天柱属贵州高原东端第三级下降剥蚀面,苗岭山脉延伸余脉的中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地势西北、西南高,东北低;地处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清水江流经五个乡镇而注入沅江,这里山清水秀,阡陌纵横,松杉成林,绿竹青翠。

侗族宗祠文化它的历史演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早期,明朝末年,随着北部侗族地区木材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湖湘地区汉族文化沿着黔东南的清水江流域传入侗族地区,汉族的宗祠文化对侗族的传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汉族传统的宗祠文化于明末时期开始在侗族地区流行起来。最早的白市杨氏宗祠择基于明朝天聪四年(1630年),它历经七次大的维修,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中期。侗族地区大部份的宗祠兴建于清代康乾盛世时期,至今最少也维修了三次,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之后宗祠建筑和族姓的各项文化活动经久不衰,成为侗族北部地区影响最大、最有活力的民俗文化活动。晚期,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文革 ”时期,侗族地区大部分宗祠建筑因“破四旧”而遭到破坏,而有的宗祠建筑被作为乡镇的学校或粮油仓库及政府办公用房被占用,而这些宗祠因被占用而得以保护,但所有的牌楼和宗祠内的设施,如用香樟木雕镂的神龛、族主牌位等全部遭毁掉,各族姓的宗祠活动也被迫停止。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的兴起,北部地区侗族的宗祠文化在各族姓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得到恢复和保护,宗祠文化活动也得以延续进行。

侗族北部地区的宗祠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家庙、家祠是各族姓人民团体祭祀祖先,缅怀祖宗,晒谱议事,教育族人,传承文明,继承家风和进行文化演出活动的重要场所。天柱宗祠文化习俗蕴藏着家族史,迁徙史、宗教制度和礼仪伦常等广泛内容。其主要表现在宗祠祖庙的修建,宗族民众集资投劳修建;清明节宗族的祭祖活动,同宗族众不定期祭祀祖宗;农历“六月六”的晒谱修谱活动,族谱曝于阳光之下吹晒而防止虫咬或潮湿;族规族约的制定与实行,修订宗族有关规定及条约;宗族历史文化教育与族人道德规范培养,传承先祖优良的道德和优秀传统;各种文艺活动的举办,如在祠内演戏、唱歌、跳舞、耍狮等;族内义工组织及帮扶,成立同宗董事会,定人守护家祠和对困难宗姓进行扶助;族际联谊及社区和谐关系维护,维系同宗及周边村寨的团结;族际的管理及族内孤寡赡养。对同宗田地、坟山等财产进行管理;其他文化活动。如舞龙、耍狮、唱民歌等。

宗祠以姓氏为基础而兴建,有的宗族一姓一祠,有的宗族一姓多祠而有总祠、先祠与分祠的区别,有的又以各姓氏支系兴建而形成一姓多祠的状况,人口多的姓氏,宗祠就多,各姓祖先于明末或清代建祠后,其后代一代一代地进行维修、扩建与保护,并以此传承下去。现在天柱保护较好的宗祠30多座,毁损严重的部分宗祠正在原址复修。各姓氏修家谱以谱为脉,即使相隔几代,甚至几十代,也能认祖归宗,传承清楚,没有偏差。天柱宗祠遍布全县各乡、镇,有族姓多,祠群多特点,以下是宗祠的族姓代表传承人:杨氏:杨秀谋—立经—志文—绍炎—先珍;杨氏:杨胜群—祖贻—德貂—世珠—芳明。姚氏:姚源榜—姚茂隆—敦培—伦翰—树青。

侗族地区的宗祠文化的地域性的文化特征非常突出,宗祠活动以族姓为纽带,超越民族的界限,同一个宗祠内有侗族,有苗族,也有汉族。使用不同语言、穿不同服饰的民族在同一个宗祠内和睦相处。宗祠能维系宗族人的团结和邻里的和谐,传承祖先优良的道德,维护当地人民群众的和睦相处,承传民族与宗族的优秀文化和高尚精神。

宗祠的建筑也是各种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内为一进或二进、三进两天井的木构穿斗抬梁结合的干栏式建筑,外环砖墙八字牌楼,个别宗祠吸收西方哥特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为一体。有的为两厢楼,有的为四厢楼;硬山顶屋面,上覆小青瓦,前后倒水。正厅明间靠后山墙设祖宗神台。厢楼屋面半坡,倒水入天井,设花窗,二楼有木栏,檐口的楼下是通道。正厅明间饰以驼峰支撑穿枋与瓜柱。进大门的前厅有戏楼,戏台楼下为通道,与其连建左右耳房作更衣室,戏台左、右、前的围栏枋板浮雕山水人物花卉图案。

天柱宗祠文化习俗代代相传,具有500多年的活动历史,宗祠是祭祀祖先、缅怀先辈、晒谱议事、教育子弟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勤劳诚实,团结乡邻,惩罚不孝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承祖先优秀品德,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习俗的精神依附所。

天柱宗祠很多,但由于历史原因,遭受严重破坏,很多宗祠,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处于朽坏坍塌的状况,有的不懂古建筑保护的维修原则,维修时滥用现代建筑材料如水泥、瓷砖等,同样破坏了宗祠文化。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了解宗祠文化的人已越来越少,宗祠文化面临消亡的危机。

推荐天柱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习俗也感兴趣:
天柱导航

下一篇:岜沙苗族成人礼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