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铜仁市 > 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赶坳

玉屏赶坳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屏赶坳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赶坳是玉屏侗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歌会,是侗家青年男女以歌结伴,借带交友,谈情说爱,追求婚姻自由的活动形式,是一种民间歌会。主要分布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境内,流行于县城西南的平溪、新店等乡镇,坳场也主要在这一带与湖南相邻的边界山区,距离县城8-15公里左右,主要有禾梨坳、尖坡坳、冲道溪坳、烂泥坳和楠木坳等。

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倾斜的过渡地带。东面和南面与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毗邻,西面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县、岑巩县接壤;北面与铜仁地区的铜仁市、万山特区相连。全县面积517平方公里,隶属铜仁市,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境内山脉,氵舞阳河以南属苗岭山系东段,氵舞阳河以北,属武陵山脉南麓分支。东北和西南边缘地带多高山,中部多低山丘陵和坝地。一般海拨在400-600米之间,氵舞阳河横贯县境,溪河纵横,多冲积平地,土壤肥沃,大小田坝,星罗棋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

由于“赶坳”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风俗,历史文献记载较少。历史上侗族人民在元代还是过着“靠山吃山,以物易物”较落后的日子。自明代朱元璋开疆拓土数十万大军沿驿道进入祖国西南之后,玉屏首先开放,军、政、商旅、住、停、过往较为频繁,出现了汉楚侗苗经济文化的碰撞。“赶坳”原来是土居人民避离交通要道,约期于深山路口的一种集散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发增加为会亲、访友、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婚姻,在此谈情说爱等。由此,“赶坳”就慢慢演变成了侗家的一种传统习俗和传统歌会。

赶坳是侗族青年非常喜爱的一项社交活动,赶坳的坳场通常设在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宽敞荫凉的山坳处。在玉屏境内,坳场主要有禾梨坳、尖坡坳、冲首溪坳、烂泥坳、楠木坳、大草坪坳等,每个坳场都有固定的日期,赶坳日以农历确定,有赶五月十五日,有赶八月十五日的,有赶九月初九日的等等。如:禾梨坳,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倒数第十八天即农历的“四大土王戊。”尖坡坳:赶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烂泥坳:赶立夏楠木坳:赶农业五月十五日冲首溪坳:赶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大草坪坳:赶农历五月初五。其中最重要的坳期为“四大土王戊。”每逢赶坳日,方圆数十里的侗族人就像过节一样,特意收拾打扮,呼朋唤友共赴坳场,唱歌借带、交结新友、坳场上,青年们三五人一群,七八个一伙分为男女阵地,即景对唱山歌,你来我往。对唱山歌也是有讲究的,虽是即景对唱,依序有“邀请歌”一般由男方先邀女方,对歌开始,先唱“上坳歌”。互问姓名。如:男:登坳了,人马登坳花登苔,把马吊在花园外,是客请进花园来。女:古来风俗依然在,花山常情一到佳节把歌开,来自五湖和四海,群英会上任凭良将选奇才。男:桃红柳绿花山景,歌声缭缭惹得为郎迷了心。双脚踏上逍遥岭,起眼一看果然都是聪明人。女:千里迢迢到此地,众位会合好像百鸟同路飞,妹是浅学不知礼,燕子出窝今朝才是初品卸泥。男:未曾骑马先钉掌,走进考场问妹坐落哪一方?百家姓上哪颗字,望祈开报免及认错家福堂。女:妹将一言跟哥讲,家住贵州玉屏所管××乡,小小地名不用问,盘古开天一笔写下××堂。女:水漫桥栏不见墩,枝头百鸟飞进花园来探春,未曾出言先问姓,求哥开报花园聚会好喊人。男:听妹出言把话讲,伶俐聪明口又谦和人大方,××字就是哥的姓,百花园内正好丹凤来朝阳。互问姓名之后,男方就可以唱“借带歌”,向女方“借”东西,又叫“分花”,“借把凭”,这是向女方表示求爱的方式,女方则以歌对答,探测男方的才学和智慧,揣摸男方的心意和人品,如愿意同对方结伴连情,就借一件随身的物品给男方。如腰带、围腰、绣花手帕、手镯、戒子等作为初恋的信物,这东西就叫“带”、“花”或把凭。女方如不同意借带,仍用歌来谢绝。男:桃花李树,栽在一坪,六月天干,挑水来淋,鼓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不借东西,不得把凭。女:看你哥,好聪明,说得鲤鱼游不得水,讲得画眉做不得声。可惜为妹,家境寒贫,好比月里提水——空挂其名,穿的就在身上,吃的就在口中,手头无钱又无米,哪有东西借人?男:荷花浮水面,惹动弟爱怜。天赐良缘怎放过?葛滕缠树缠到巅!一不借米,二不借钱,单借姐的绣花帕,日日夜夜伴身边。女:不是夸奖,你真在行,又会讲来又会唱,为妹承哥看得起,小小帕子送一张。帕子虽然小,上面绣鸳鸯,费了多少笨手脚,熬过几多好时光。愿哥讲的、想的一个样,莫学那——剪刀有口无心,半边阴来半边阳。男:鸳鸯帕,好鸳鸯,礼物重,情义长,多谢姐的一片热心肠。为弟要是讲假话,雷打火烧没得好下场!女:为妹相信你,快莫这样讲。高岩来滴水,池内响叮当;钥匙套锁,锁也套上箱。箱套锁锁套箱,连情为的盼久长。歌年轻,女年幼,蒙哥不嫌,才上花楼,丝残绣花,初初开头,但愿与哥上山同路,下海同舟!唱完借“带”歌之后,男方借到女方的把凭,双方就以“朋友”互称,开始唱“朋友歌”男方还要请女方到摊边吃“晌午”。“赶坳”结束时,双方唱“下坳歌”,“分离歌”,依依惜别,并约定下次见面的地点和日期。而下一次他们在一起聚会,就叫“玩山”了。通过玩山,双方进一步增进了解,便可确定爱情关系,以至结成终身伴侣。如果感情破裂,就将把凭退还女方,以示绝情。但绝情并不一定绝交,到女方出嫁那天,男方还要赶来唱伴嫁歌,这才不再往来。

在赶坳对歌中,水平较高的男女歌手,还要诵“垒”,“垒”也叫白话,穿插在对歌中,这种“垒”字数句数不定,比喻生动,语调悠扬,尤如精美的散文诗,淋漓尽致的表达出双方爱慕之情,且又含蓄有味,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斗鸟(主要是斗画眉),也是赶坳的一个重要内容。过去在禾梨坳、大草坪等坳还辟有专供赛马的跑道,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发扬和广泛的开展起来。斗画眉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娱乐。他们将鸟笼摆在一起,围成一个圆圈,让画眉一对对进行较量,斗得十分激烈,最后胜者的主人披红挂彩,受到大家的赞扬。

作为玉屏侗族特有的传统民族节日,“赶坳”这一传统歌会,充分展示了北侗文化的民间艺术,是玉屏侗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一是男女青年对唱,以歌传情、借歌交友、或用木叶吹奏自己即兴编的歌词,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心;二是中老年朋友用斗画眉的方式,大家从四方八面会聚一起,交流情感,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不完全统计,称得上歌师的艺人已为数不多,现在的青年人多数都不会即景对唱山歌或情歌。

赶坳”是侗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空间”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也是侗族人民情感自由交流的场所,是侗族青年交结朋友,谈情说爱、追求婚姻自由的一种方式。“赶坳”中的唱歌活动,深刻地记录了北部侗族地方在多个时期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融合中表现侗族文化的一种精华。赶坳”习俗又主要以唱歌的方式进行,这正表现了侗族人民“饭养身、歌养心”的心致,与构建和谐共存的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同时,侗族人民通过对歌的方式,不仅交流了感情,而且传承和发扬了侗族文化,是北侗文化艺术愧宝之中的一朵奇葩。

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赶坳”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侗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过去的一些传统习俗,赖以生成的空间环境有了较大改变,这种变化加剧了“赶坳”活动的衰退,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亡的危机。比如:过去在赶坳之前,青年男女都要收拾打扮,准备一番,到期爬山越岭,才在坳上相会,尽情歌唱,天黑还要奔走在深山丛林中。如今,公路通到家门口,要相会,客车或摩托一叫,即可相会,要说话,手机一按,三言两语,谁还来为赶坳劳碌奔波。另一方面,不少青年外出,老的小的留家人员也难以去赶坳唱歌。因此,“赶坳”这一传统习俗也在逐渐消失。

推荐玉屏侗族自治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玉也感兴趣:
玉屏侗族自治县导航

下一篇: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