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毕节市 > 威宁县
彝族酒礼舞

彝族酒礼舞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酒礼舞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酒礼舞》主要流传于威宁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区,是毕节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县境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105公里,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系贵州面积最大的县,县境四周多山谷,中部以平坝为主,最高为海拉乡的平箐梁子,最底为云贵桥头,海拔1200米,平均海拔2200米。境内居住着21个民族,3个未定民族,总人口约1100000人,其中汉族占75.23%,少数民族占24.26%,未定民族占0.51%。

据《西南夷志》载:贵州彝族属笃慕后裔武、乍、糯、恒、布、默六祖中的布、默两系的后代。六祖分支后,布、默二系由云南东川经宣威进入威宁,然后逐渐向贵州西部和广西北部发展,布系发展为播勒、乌撒两大君长宗法体系,威宁彝族为麦遮俄索后裔。彝族的各种生产生活习俗也通过不断的发展演变而传承下来。彝族进入威宁的历史很早,据威宁《民族志》载,至迟在两汉时期。随着彝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的不断发展,逐渐创立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酒礼舞就是彝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彝族婚礼过程中的歌舞演唱形式。由于地理环境和支系的不同,各地酒礼舞的调式、调性、舞蹈表现各有差异,表演者的支系也不相同。板底村彝族酒礼舞由女性表演,俄嘎村彝族(红彝)酒礼舞由女性表演,马街村彝族(青彝)酒礼舞由男性表演。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酒礼舞载属集体舞蹈队形组合,边跳边唱。板底的酒礼舞以女性跳为主,大家相互牵手,两端的人各持一毛巾,成一字形或圆形,两膝下蹲,向左、向右统一方向缓慢地摇动,两端的人手持毛巾向外、向内反复甩手,扭动腰肢。俄嘎的酒礼舞以女性跳为主,舞蹈者每人手持毛巾一块,时而牵手,时而不牵手,有时站立跳,有时蹲着跳,基本动作以腰和头部左右扭动摇摆,舞步变化不大,跟随身体的扭动,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踏步。马街的《酒礼舞》属男性舞蹈,两端的人各持猪脚和猪膀胱,其余的人手牵手,形成半圆,基本动作以舞步为主,上体随舞步左右扭动式向前后倾斜,舞蹈古朴粗犷、诙谐活泼。

酒礼舞种类多样,有东北部板底乡板底村“阿买肯”,有东南部新发乡俄嘎村的“曲姐”,有北部云贵乡马街村的“扯嘎摸朵”;唱词中有歌颂爱情的、歌颂劳动的,也有情感及景物描写的;集歌、舞于一体,用彝语言演唱,以齐唱为主,边唱边舞,也有一领众合,真假声相间。威宁彝族《酒礼舞》虽然各个地方的舞蹈表现不同,音乐的调式调性不同,但各个地方的《酒礼舞》的调式、旋律、节奏、速度、结构相对规范。

酒礼舞唱词系彝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特色突出的文学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起始和终末都配合彝族婚嫁礼仪过程,涉及彝族的婚嫁习俗,与彝族的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关,是研究彝族民间音乐、舞蹈发展的重要素材,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文革期间,酒礼舞传承遭到了严重破坏,传唱被禁。1978年后,县民族文化工作者重新开始收集、整理,进行了抢救性工作。近年来,又受到现代化进程中强势文化的激烈冲击,酒礼舞出现生存危机。在威宁彝区,会讲彝语,使用彝语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年轻一代价值取向转变,传承古代歌谣的热情丧失,加之原先能完整演唱的老艺人相继去世,现在能完整演唱酒礼舞的艺人所剩无几,尤为担忧的是,健在的民间艺人信奉基督教后,不再演唱传统酒礼舞,酒礼舞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

推荐威宁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彝族也感兴趣:
威宁县导航

下一篇:苗族烧灵舞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