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水城区
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

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跳花节。

水城南开三口塘跳花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南开苗族彝族乡。南开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北部,东接青林乡,南邻保华乡,西伴木果乡,北靠金盆乡。南开旧称“喃、北”,彝语意为“放马之地”。全乡辖25个村165个村民组,9336户38419人,少数民族4179户17136人,占总人口的44.6%。

在炎黄、蚩尤时期,小花苗支系的十二姓祖先为避战乱,带领族人南迁离开家园,准备到“以那”(汉语夜郎)古国去定居,在离乡的途中,有三姓小花苗支系走散了,其余九姓小花苗支系历经千辛万苦,于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到南开三口塘,并以三口塘为中心,分别于水城、纳雍、赫章三处建立了九姓大寨,从此定居。此后,每到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散居各地的小花苗支系都要赶到三口塘相聚。新中国成立后,将南开乡三口塘作跳花的专用场所。从此,三口塘花场固定下来,一年一度,发展成为了贵州省黔西北最大的民族节日- 地。

三口塘跳花节是小花苗支系的一种以聚会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传统文化活动。农历二月初十至十四,先由寨老们和仪仗队到山上树林中选花树,苗语为“声搓拨”,然后召开花场筹备会,寨老们安排相关事宜,仪仗队成员则进行集中培训,分工负责,以便为参与跳花节的客人提供各种服务。来自周边地区的小花苗族同胞,相隔数十里乃至上百里之外的,须提前二三天动身,于二月二十四就近靠亲投宿。到农历二月十五日这一天,上午7点,被花树老人委派的寨老、寨中青年的芦笙的乐曲进行中,用酒和鸡祭祀,把寨老们选好的花树砍来交付与花树老人,待赶花场的人群到得差不多时,在礼炮声中,花树老人组织好仪仗队,接过花树。送花树,苗语为“桑搓”,由两名男青年手舞大刀开山辟路,两名苗女唱着花场叙事歌,数百名芦笙能手,单腿往前,左右侧身,三次跪下,如此往返三拜九叩,向花树(花树老人、寨老们)行叩拜之礼。各苗寨的芦笙手,均可到花树前主动向寨老报名,上台献艺展示才华。跳花节上表演的芦笙舞曲告一段落,人们开始了会亲访友、谈情说爱、拜见老人,叙家长等各种社交活动,苗语为“拱拨”。夜幕降临,花场周围篝火满山,花场成了青年男女们的世界。姑娘小伙们用“喊歌”相互联络,成对成双。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传统的“扯花背”。“花背”即“小花苗”支系服饰中的刺绣披肩。天一黑,姑娘们便将带来的花背穿上,等待相识的小伙子们来扯。一个小伙子可向不同的姑娘扯若干花背,一个姑娘也可将自己所有的花背任不同的小伙子扯去—直到身上所有的花背被扯完为止。得到花背的小伙子必须把花背分别送还姑娘,若姑娘有意,便会不再收回花背。天亮前,还要举行神秘庄严的收花树仪式,受过祭拜的花树将被长者们护卫移出花场,送到一个易于隐藏、不被人畜践踏的洁净地方存放起来,送走花树,整个跳花活动才会结束。

三口塘跳花节是以选花树、请花树、送花树、插花树、拜花树、收花树等仪式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传统文化活动。在“喊歌”活动中又以扯花背为特征,较好地保留了千古以来小花苗支系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风格,构成了中国乡土文化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支系服饰中的“花背”是小花苗支系服饰工艺的集中体现与精华,其图案、配色极为讲究,且因图案中隐喻的该民族支系的迁徙史、战争史等极具艺术价值研究价值。

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的主要传承方式为:统属在支系内家族世代相传。代表性传承人有: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张文友,男,苗族,师从苗族阿补老龟(祖传)等民间老艺人;南开乡偏坡寨祝兴荣,师从于张文友、张绍学等苗族艺人;南开乡偏坡寨祝兴智,师从于张绍学等苗族艺人。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三口塘苗族跳花节同样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很多小花苗支系男女青年都外出打工,传统的芦笙吹奏已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学习,古老的吹奏技艺正逐渐走向衰危。刺绣、蜡染、挑花是小花苗支系服饰的核心和灵魂,而现在正受到商品经济及现代工艺的影响,“绣花背”时许多群众却以机械加工挑花,致使花背制作工艺简化。酒令是抒 花苗支系情感的主要方式,内容广泛,形式多变、曲调丰富,而现在,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一部分小花苗支系青年男女不再愿意学,不再愿意唱,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明显的自卑感。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正面临着存亡的危机。

推荐水城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苗族也感兴趣:
水城区导航

下一篇:大狗场吃新节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