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梓潼县
陈家河水碾米

陈家河水碾米

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家河水碾米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家河,也就是现今的梓潼县仙峰乡。位于梓潼县西北角42公里处,为剑阁、江油、梓潼三县交汇之地,潼江入口处。潼江发源于老君山白阳洞,向下汇集成马阁水,经江油厚坝、重华、河口进入梓潼陈家河。陈家河因潼江纵贯南北,以当地一陈姓望族大户而得名。

此地山低丘浅,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水土质优,土为黄潮泥性土,粘性大,土壤中铁的含水氧化物较为丰富。加上林木葱郁,雨水较多,光照充分。因此,最适宜于种植水稻,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盛产水碾米著名,据传始于晋,名于唐,盛于清。于唐代被列为“贡米”,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陈家河水碾米无数石。

陈家河水碾米称为贡米,这有一定来由。据传,唐天宝年间,唐明皇为避“安史之乱”而幸蜀,来到梓潼,当地官员就用陈家河水碾米煮饭敬献唐明皇,请他品尝。在当时,从西安入蜀这一带产米的地方极少,一路上唐明皇哪能见过这等上好的饮食。立即便食用了陈家河水碾米做的饭,感到奇香可口,沁人心脾,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于是便被列为朝廷贡米。至今这里还有一座唐王寺,是因唐明皇路经此地特建此寺,以示幸荣之念,而且甘滋、龙桥、石案(江油河口)等处的数十亩水田还被认为贡米田。这些田中种植的水稻,选种讲究,以当时那家的稻子好就作谷种。大行稀窝,一律施用人畜自然肥,人工除草治虫,亩产500余斤,颗粒饱满,谷色黄亮,再经上好的水碾子,碾出的大米,白嫩晶亮,滋润细腻。据科学测定,这种米含蛋白质、脂肪及各种微量元磷、钙、铁、锌、维生素等都较高,是普通米的2倍以上。

陈家河的水碾米出了名,一些商家见有利可图,看中了其中的商机。便使人用独轮车推,用肩挑,用背背,长途跋涉,运往京城长安直销。然后把长安的商品贩回销售,利润丰厚,大发其财。除此之外,陈家河的水碾米还畅销绵阳、江油、三台、遂宁、剑阁等地,市场行情一直看好。

用陈家河水碾米煮的饭好吃,米香浓郁,稀饭米汤亮光,吃起来稠,粘嘴,清香润口,胃舒心畅。干饭冷后不变硬,色白嫩闪,望之欲食,食之美极,食不厌饱。

陈家河水碾米是用水碾子来加工的,这是几千年来一直传承不息的大米加工工艺,过去要修一处碾子实属不易。碾子,为一种用石头建造而成的粮食加工装置,由碾台(直径3米,整石厚2尺多)、碾槽(30公分宽,深20公分)、碾滚子(直径1米,厚20公分)、水轮(直径约2.5米左右)等组成,用于碾去稻壳,碾粉及碾制精米等。古时碾子又分旱碾和水碾两种,旱碾一般用牛拉产生动力,水碾是用水冲底部的水轮(木制叶片式)产生动力。还需要修筑拦河堤坝、引水渠,设水闸和碾房等。其动力原理是在水轮中心装一木中轴,穿过碾台的中孔,直通碾台上端与碾子的横臂穿榫相连。横臂上装有碾滚(轮),外斜侧立于碾槽中,槽内放上稻谷,一槽150斤左右,打开水闸,冲转水轮,带动碾臂,碾滚就会在碾槽中碾起米来。水闸与水轮要有一定的落差,水力受水位差的高低决定其水轮的转速,水力大,冲力大,转速就快。水闸能控制转速的快慢。比如一开始要用快转,用大水;待壳收脱完时用慢转,用小水。陈家河水碾采用当地坚硬细腻的青石建造,全乡约20余处,主要分布在飞燕、南沟、龙桥、双龙、甘滋、双柏、红光等村,南沟的李老五碾子,双龙的王三元碾子最为有名。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陈家河的水碾和其他地方的水碾一样,终于放下了它的千年重负。解除了它为人类服务的神圣职责,彻底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不用了,水冲了,损坏了,朽掉了,只留下一些水碾的遗迹,再没有昔日的景象,再没有昔的辉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

随之而兴起的现代化大米加工工艺,而且种子更加优化,产量超过原来的3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发展梓潼农业产业经济,积极开发利用陈家河水碾米这一传统名牌,2004年,陈家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采用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运作方式,已投资300余万元,购进了进口先进的现代碾米设备,3m碾米工艺,电子剥壳、色选、抛光。年加工陈家河优质大米1万吨,实现销售网点100多家,产品行销西藏、青海、广东、贵州、甘肃、四川等省市,这更使得陈家河的水碾米更加闻名。

陈家河水碾米已成为过去,但这种传统的大米加工方式是人类一种生产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产物,值得人们去追忆,去研究。其残存的遗迹仍得予以保护。

信息来源: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推荐梓潼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米也感兴趣:
梓潼县导航

下一篇:梓潼杂技气功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