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陈仓区
姜马察回音乐

姜马察回音乐

陈仓姜马察回的历史渊源

陈仓姜马察回在民间也叫西府曲子,是长期以来流行于古西府地区一带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其历史上可上溯至汉唐时期,从目前保有的手抄本来看,系清光绪五年(1879年),从目前演奏的结构形式和曲目来考察,大多是由隋唐以后逐渐积累发展而成的。具体起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据姜马村当地人说姜马二姓是宫廷乐师的后裔,因战乱避逃到姜马村,由此传下姜马察回,且只传姜马二姓,不传外姓。

陈仓姜马察回的基本特征

陈仓姜马察回曲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旋律、装饰音等都带有古陈仓民间音乐特征。演奏中注重起、承、转、合,音乐庄重华丽,优雅丰满,风格清纯、刚柔兼并,既有古代宫廷遗韵,更有浓郁的民间“姜马”手法和本地区韵调——“西府调”的艺术个性和地方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陈仓姜马察回的基本内容

察回乐曲系鼓吹乐一特殊亚乐种中的乐曲,其吹乐无一般鼓吹乐必备的唢呐,而主要由五支笛子组成,打乐除战鼓板鼓外,铜器有云锣、乳锣、中、碰铃。乐队构成遗留有古代的显著痕迹,传说始于唐,常用于祈雨,代表诸神巡回察访。陈仓姜马察回原有曲目22个,后遗失2个,现存曲目17个,有《刮地风》、《路曲子》、《十八腔》、《高调罗江怨》、《上下轮》、《征东》等,乐曲中包含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成份。一般在祠堂和庙会上表演,演奏形式分坐乐和行乐两种,坐乐在室内进行,乐曲有严格、固定的结构形式,以“帽子头”开始,这是一种固定的乐曲,进度较慢,然后进入“正曲”,一般为单乐段,是抒情的慢板,接着以较快的乐板“行拍”作为尾声,最后再由慢到快,乐器齐上,在热潮中结束。行乐比较简单,主要是演奏牌子曲,打击节奏乐器,起着伴奏击拍的作用,特别是疙瘩锣和铰子起着重要的作用,乐器以笛子为主,有时笙管衬之,多用于街道进行和庙会的进行之中,如“路曲子”等。

陈仓姜马察回的主要价值

陈仓姜马察回以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在发掘、抢救和保护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点价值。

1、学术价值:在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器乐演奏中,姜马察回是传统民间器乐合奏的一个成功典例,对它的大力发掘和抢救、保护和整理,对研究我国传统器乐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2、实用价值:陈仓姜马察回已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宝鸡各(区)县、乡镇农村人民群众偏爱的一种民间娱乐品牌,对继承传播民间传统文化精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实用价值。

陈仓姜马察回的濒危状况

与其它民间文化遗产一样,陈仓姜马察回亦面临着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曲目失传的濒危局面,具体如下:

1、陈仓姜马察回曲子表演与道情演唱属同一班子,耗资较大。

2、陈仓姜马察回属民间器乐演奏,如笛子、笙管等由乐手自己解决,都存在淘换上的资金不足。

3、陈仓姜马察回曲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器乐曲目,由于其管理存在于村级,其专业人才较稀缺,大多为艺人凭记忆而演奏,易随人员的老龄化导致失传,如已失传的《进南方》、《放牛》一样,令人痛惜。

推荐陈仓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姜也感兴趣:
陈仓区导航

下一篇:西山酒歌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