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省 > 洛阳市 > 西工区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洛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琴音”原仅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

二十世纪初,河洛大鼓由洛阳琴书和“单大鼓”结合,并吸收了“河南坠子”的一些曲调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方曲种。其早期被人们称为“大鼓书”、“鼓碰弦”、“钢板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正式定名为河洛大鼓。

脱胎于洛阳琴书的河洛大鼓,唱腔质朴流畅,清新明快,便于叙事和抒情,胜过琴书的冗繁拖沓;演唱者改坐唱为站立表演,通过形体动作形象地刻画人物;演员在道白中加入大量方言,使观众感到亲切自然;其唱腔属“板腔体”,板式丰富,方便演说各类书目。在演唱书目方面,河洛大鼓脱胎伊始便大量演唱公案书、武侠书和袍带书等长篇书目。如《刘公案》、《双打擂》、《大红袍》、《大八义》、《小八义》等,这些描述风云际会、1,赞颂拔刀英雄,梗直义士的书目,更符合广大群众的欣赏口味,很快便取代了洛阳琴书的地位和作用,迅速在伊、洛河两岸流传发展开来。

在河洛大鼓传承过程中,先后出现过许多知名的艺人。第二代传人,有“说书状元”之称的张天倍,在洛阳几乎家喻户晓;第三代传人程文和,享誉豫西,并曾代表河南参加全国首届曲代会,一曲《赵云截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第四代传人段介平,以及原河南省曲艺团团长王小岳等,都曾独树一帜,闻名遐迩。

推荐西工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大鼓也感兴趣:
西工区导航

下一篇:河南坠子

返回电脑版